京东 20 岁,从线上做到线下的零售业改造尝试

京东 20 岁,从线上做到线下的零售业改造尝试

电商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,但零售尚未改造完毕。

文丨陈晶

1998 年 6 月 18 日,刘强东在中关村海开市场租下了最便宜的档口,代理销售光碟、刻录机等光磁产品。到了 2003 年,他的门店已经有 12 个,但还不够快。几个月后,一个只有 100 多款单品,页面粗糙的电商网站上线了,这就是京东电商的前身。

2003 年,电商是绝对的高科技。中国能上网的电脑只有 3089 万台,能上网的用户还不到 8000 万,手机还只能用 2G 网络传输文字、彩铃和马赛克一般的图片。

20 年后,中国人点点屏幕就能一年买下 13.8 万亿元的商品。电商也逐渐变成了最基础的商业基础设施,几乎每个用户上亿的互联网产品的商业化手段之一——抖音通过直播卖货、微信通过小程序卖货、美团和支付宝也在首页增加了卖货板块。每一家都玩转着几百种营销模式。

京东一直不是最擅长争抢流量的电商公司,既没有做出砍一刀,也没什么黏住用户的社交小游戏,它更接近一家古典的零售企业。在创意、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定价,以及营销、交易、仓储、配送、售后等十个环节中,京东不仅介入了后 5 个原属于零售商的环节,还通过反向定制的方式,介入了创意、设计、研发环节。

这来自创始人刘强东对零售行业的判断,以上十个环节如同十节甘蔗,当行业中的品牌越来越多、竞争越来越激烈时,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会减少,甘蔗会变短,要获得更多利润,就只能渗透更多环节。当线上零售增长放缓、流量之争到了头,京东供应链多做的那几节给了电商业务新的可能。

人们对京东更突出的感知是送货上门,且送得更快。但它积累了 20 年的供应链能力不只是送货:现在 1.7 万间京东家电专卖店,在线下覆盖全国 2.5 万个乡镇、60 万个行政村;拆分上市的京东健康不只是在线上卖 5 万家药店的药,也在与上游的医药工业企业合作,面向线上或者线下药房批发药品。

启动电商业务 20 年之后,京东对零售的改造逐渐深入。我们将以京东在行业上下游涉入较深的两个行业——即时零售、家电为例,说明这家电商公司如何影响了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。

即时零售:11 年投入,模糊了超市和电商的边界

今天当你走进沃尔玛、永辉等传统的连锁大商超,许多重大的变化已经发生:疫情前,沃尔玛 80% 以上的水果蔬菜都是散装,供顾客们挑挑拣拣,而现在,90% 的蔬菜和水果都有了独立包装,按份售卖,不只是为了卫生安全,也更加方便电商拣货;如果你往超市后场走一走,就能看到许多超市已经有几十平米到上千平米的拣货区,一排排货架陈列在此,上面放着数千款热销商品,即将通过电商渠道售出。

在这背后,是连锁超市提升了它们的触达能力。50 年前,沃尔玛想要在美国成为一个覆盖所有人的超级市场,就需要花几十年建起超过 4700 多家门店,这样才能让 90% 的美国人驾车 16 公里就能到达,一周消费一两次。而今天,借助电商配送,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在中国,只用 40 多个店就能成为触达全国中产阶级的 “网红品牌”,使得 25 个城市、上亿人成为它的潜在消费者,有可能在一小时内等到自己想要的生鲜商品。平均每家店覆盖的人口是美国沃尔玛的 40 倍,销售额是美国沃尔玛的 10 多倍。

超市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,改变过程超过 10 年。2012 年,京东开始尝试进入线下零售行业,与山西一家连锁便利店唐久合作,便利店作为京东的推广点和提货点,京东为便利店提供线上商品补充,但自提总不如送到家方便。两年后,京东开始测试 “拍到家” 项目,并在 2015 年将其改名为 “京东到家”,其负责人是在上海可的便利店工作多年的侯毅。

2015 年,京东到家就明确了未来人们通过线上在超市购物的频率,可能会超过点外卖,因为前者是更广阔的家庭用户,而后者更多是单身白领。

2015 年,美团外卖才上线两年,外卖订单每天只有 200 万 – 300 万单,闪购业务真正独立还得等到 2018 年。

早期,合作的线下门店经常出现拣货慢、骑手到店后才发现缺货、漏单等问题,侯毅因此认为生鲜类商品一定要自己管控库存、商品品质,他之后去阿里创立了盒马,实践自营到家门店的构想,由此京东、阿里在生鲜到家上走出两条不同道路。

不走自营,坚持走平台路径的京东到家,在和便利店合作失利后,坚定了和大商超合作的决心。2022 年,京东到家 87.4% 的店铺营收都来自大卖场、超市、数码店。

这条路的好处在于:一旦把线下的商品放到线上时,消费者就会比价,而沃尔玛、永辉这样的连锁商本质上是帮品牌代销商品,有意愿在一个新渠道上以同一个价格售出商品,获得销售额增长;更重要的是,连锁商超能保证商品的品质、标准化。

后来从便利店、夫妻老婆店开始做起的美团闪购遇到的问题是,由于散店数量多,每天分到的订单少,还需要向平台交佣金、承担运费,商家就会选择涨价,线上价格高于线下,因此闪购后期也不得不大量扩展连锁商超。

不过,几年前连锁商超线下客流还十分充沛、商品的品牌效应强,并没有什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意愿。一位京东到家的早期高管说,最初与连锁商超的合作并不顺利,为了撬动对方想尽了各种办法,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资本找来合作方。

2015 年京东到家刚成立,京东就以 46 亿元入股永辉,目的就是为了把永辉的商品放到京东到家上卖;第二年,沃尔玛又投资了京东。为了解决稳定配送的问题,京东到家在 2016 年与达达合并,成立达达集团,仍然保留京东到家这一品牌。

京东到家负责人去永辉超市里拣货时发现,光是推着购物车上下楼找商品就得花费半小时,一天得走两三万步,往往导致配送时间延长。他意识到,要接入线上平台,连锁商超们必须在店面布局上有所调整。

于是,他说服沃尔玛、永辉开始在超市仓库区专门为京东到家设置货架,把线上销量较高的商品都放在货架上,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拣货效率。今天,几乎所有连锁商超都会在新开一家超市时,留下一块地作为电商的前置仓,面积从早期的 30 平米到现在 1000 平米。超市还为此添置了个新工种——拣货员。

为了说服更多商超加入线上渠道,京东到家与沃尔玛打造出了一个标杆——沃尔玛深圳蛇口店。2017 年,京东到家在沃尔玛深圳蛇口店设置了第一个电商前置仓,一年时间内,做到了线上日均 1000 单,店长为此专门成立了个电商小分队,前置仓面积也扩大到 300 平。2022 年也就是 4 年后,线上订单突破 2000 单,占到单店销售额超过 30%。

“这个时候,电商对一家店来说就是生死存亡的事情了,没有你这个渠道,这家店可能就垮了。” 京东到家负责人说。

京东到家负责人说,疫情前说服沃尔玛门店扩大前置仓面积时多少有些困难,店长宁愿把门店面积用来卖衣服,但疫情后不少门店都把前置仓面积从 200 平扩大到了 500 平 – 1000 平。

2022 年沃尔玛中国的网络销售额约为 442.79 亿元,京东到家负责人称京东到家贡献了大几十亿元,其他则来自沃尔玛自己的电商渠道。根据沃尔玛 2024 财年一季度财报,中国市场净销售额为 53 亿美元,同比增速 28.3%,远低于中国市场电商业务净销售额的增速,54%。

和沃尔玛这样研发能力强大的连锁商超对接系统,京东到家只花了一个星期,但对于规模更小,研发能力更弱的连锁商超,要提升他们的拣货效率,京东到家决定自己研发一套系统。

2019 年 10 月,京东到家发布了海博系统,这是一套为商家提供商品管理、用户运营、活动营销、履约优化、数据看板等功能的解决方案,可以接入市面上所有即时零售平台,而不仅仅是京东到家。目前已经有几百家付费连锁商超,覆盖超过 11000 家门店。

海博系统为商家解决了几个核心痛点:海博拣货助手和达达优拣配合,可以让众包人员也能快速拣货,商超不用再招大量专职拣货员,也能保证拣货效率;在商品管理上,海博不仅可以管理标品,还可以管理生鲜等非标品,让商家可以提升商品的入库、盘点效率;另外,不少商超都有复杂的促销活动,京东到家负责人曾看过一家店有 500 种促销,导致结算混乱,他和团队梳理了商超的核心 10 种促销活动,放到海博上,让商超能清晰地管理促销、对账。

2021 年,京东推出 “小时购” 服务,并在京东 App 首页开辟城市频道,消费者在京东 App 上搜索商品后,会出现 1 小时能送达的商品,这些商品来自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实体门店。当时京东到家立下个大目标:未来京东 App 上 50% 以上的订单都能在 1 小时内送到。

这意味着京东到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,目前京东到家 60% 的流量都来自京东 App,而对京东 App 用户的渗透率还不到 10%,京东到家负责人说,京东到家的长期的目标是拿到 50% 的京东 App 用户,也就是近 3 亿人,对应上万亿销售额。

给这位负责人信心的,是京东到家在沃尔玛、永辉单店 20% 以上的单量占比,和今天福建福州的情况——在朴朴、永辉超市、京东到家、美团闪购等多家品牌的长期教育下,福州目前的即时零售订单量已经超过外卖订单量,这意味着只要即时零售体验足够好,在家做饭的人完全有可能超过点外卖的人,这也是 8 年前京东到家的判断。

家电:降低交易成本、以万店连锁打开下沉市场

搬新家是许多人买家电的时间。当地产不再景气,中国的家电销售额也连续 5 年下滑。即使疫情结束,家电行业也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增长——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国内家电市场销售额累计达到 1464 亿元,较上年同比下滑 4.9%。

与此同时,过去两年京东的家电数码品类净营收分别增长了 22.8%、4.7%。2022 年 36.5% 的线上家电销售额由京东完成。

和 10 年前相比,品牌商们需要分给平台的佣金更少了。2012 年,品牌商们为了进入国美、苏宁等连锁商超,每卖一件电器就需要支付 15% 左右的销售额给线下渠道,在冰洗、厨卫、空调、黑电等大家电品类,京东将这个比例降到了一半;小家电品类,线下渠道普遍向商家收 30%-40% 的抽成,京东则降到了 20%。

11 年前,家电行业的生态远非如此。2012 年,正是线下渠道与电商激烈竞争的开端,当时以国美、苏宁为代表的线下连锁商场销售了市场上 18% 的冰箱、洗衣机等大家电,73% 由地方连锁、百货超市、厂商专卖店售出,整个电商渠道只占比 8%。

这一年,京东率先引战,刘强东宣称 “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,保证比国美、苏宁便宜 10% 以上”,苏宁的回应是 “价格必然低于京东,价差双倍赔付”。

当时支持京东打这场战役的家电品牌只是少数,海信内部人士说,2012 年海信的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极小,大头都是在线下。一位参与过当时价格战的京东家电采销说,当时想要见到各个品牌的电商负责人都非常难,因为大多数品牌都觉得,线上渠道只会以低价扰乱市场。

家电品牌们重度依赖线下经销商,有当时的时代背景:十年前家电产品的差异性不大,往往是商场里卖什么,消费者们就买什么,商场引导了消费者的选择;当时也很少有家电品牌能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,需要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们买回货品后,再回当地配送给消费者;这些经销商向品牌方买货,也为品牌方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,可以用于品类扩张或者扩大生产规模。

同时,品牌商们也苦于线下渠道的各种高费率,2015 年前后,品牌商把货品卖给国美、苏宁后,100 多天以后才能拿到货款,无疑有很大的资金流压力。京东在 2012 年就已经把账期缩短到了 40 天,并大大降低了渠道费率。

“眼看着水就流到了京东。” 一位当时的京东小家电采销说,降低抽成让生意逐渐进入了正循环,品牌商拿到了更多的利润,也就愿投入更多商品、营销资源到电商平台上,更多的用户就会来线上购买,由此带来了更多品牌商。

降低抽成让利给合作方的做法,来源于刘强东在内部多次提到的 “三毛五理论”:如果京东有机会获取一元利润,只拿走七毛,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;拿走的七毛,其中三毛五留给团队,剩余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。

从 2007 年就开始建设的京东物流体系,也帮助品牌商家解决了全国铺货的问题。当 2015 年国美、苏宁的商品需要在仓库里放 60 天-70 天才能卖完时,京东只需要 30 多天,这也让京东的综合运营成本只有国美、苏宁的一半。

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开始接受电商渠道,2013 年,京东还在行业内最早推出了 30 天价格保护,不是最低价就赔钱、30 天内出现质量问题包退货、180 天内出现质量问题包换货的服务。

一位早期京东员工说,“3030180” 的服务在内部是个大胆的尝试,一旦全面推广,可能意味着大量的售后费用,当时的家电事业群负责人闫小兵向刘强东汇报了多次,最终决定推广试试,大半年后,内部发现成本仍在可控范围内,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大量退货,品牌方也意识到,京东不仅仅是个只会打价格战的平台。

真正让京东能够超越国美、苏宁的原因还有,后者由于有高昂的线下门店成本,难以做到线上线下同价,当消费者开始线上线下比价后,线下更高价格的商品自然就丧失了竞争力。

不过,线上渠道的增长在 2016 年就开始放缓,电商平台又纷纷开始走到了线下,尝试在传统商超之外构建新的销售场景。阿里巴巴推出了盒马,京东则在这一年开出了第一家京东家电专卖店,提供和线上一样的价格和服务,此后京东还开出了面积更大、家电数码品类更丰富的京东 Mall 和超级体验店。

截至 2022 年底,定位下沉市场渠道的京东家电专卖店已达到 1.7 万家,覆盖全国 2.5 万个乡镇、60 万个行政村。

未来三年,京东家电家居计划在全国布局 30 家京东 MALL、200 家城市旗舰店以及超过 2.5 万京东家电专卖店和家居专卖店。

家电行业在过去几年进入了收缩期,京东再次打出了 “低价” 牌,鼓励更多第三方商家入驻,并给低价商品更多流量倾斜,今年一季度京东家电家居领域新入住的商家同比增长了 240%。

京东也在通过反向定制的方式,帮助家电厂商们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。例如京东在 2020 年通过分析电视的商品评论发现,重度游戏玩家需要一款性能、画质都比较高的电视能接入 PS5 游戏机,方便他们在电视上打游戏。

于是京东联合海信在 2020 年推出了第一款游戏电视 E75,两年后双方共同分析用户需求,推出了新款游戏电视 Ace1,发售即实现了 103% 的首发完成率。在经过对 Ace1 销售全生命周期的跟踪,去年 “双 11” 之后,海信和京东又启动了 2023 款游戏电视的升级合作,今年 5 月 9 日,Ace2 电视在京东发布了。

海信内部人士说,十一年前海信整体线上销售额极小,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超过 50%。对京东的认知也从最初的一个渠道,到推动供应链柔性生产,打造爆品的深度合作方;今天,京东已经成为海信 “内部创新业务驱动、用户洞察,甚至重新定义产品” 的重要影响载体。

改造的基础:“货 + 配” 的供应链建设

改造零售业是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夙愿,盒马选择全部商品自营,加上 5 公里以内配送的方式;以 “零售 + 科技” 作为战略的美团,在全国自建中心仓,以支持社区团购业务,但要走向下沉市场,仍需要加盟商一起搭建网格仓。选择做 “自营货品 + 全链路自营配送”,只有京东。

“确定性的供应链能力,是京东目前能穿越经济周期最好的支撑。” 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说,“货 + 配” 的能力是京东最核心的竞争力。现在看来,这也是京东改造整个零售行业的基础。

“货” 的能力不仅指能采购到相对低价的商品,还包括提前预测应该采购多少货、什么货、不同区域的仓库都能自动补货、根据销量给出商品定价等等,2016 年之前这些都是靠人力,智能供应链 Y 业务部负责人胡浩说,当时感到这种 “人力肩扛” 的方式已经走到极致,怎么再进一步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、体验成了整个供应链团队思考的问题。

2016 年,京东自己的物流体系已经建立近 10 年,上海亚洲一号仓库也已经建成两年,可存储 430 万件商品,仓库每天处理超过 10 万个订单。物流基础设施已经搭建起来,这一年,京东开始组建智能供应链 Y 业务部。

Y 业务部成立早期核心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智能补货:首先通过细分市场需求的洞察,通过让系统自主预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,包括商品的种类、下单区域等,接着机器给出预测订单后,自动向供应商下单,并告诉供应商应该送到京东全国具体哪个仓库。

内部粗略测算,即使是只有 1% 的预测准确度提升,也能够节省数倍的运营成本。智能供应链 Y 业务部负责人胡浩称,过去三年,Y 业务部预测的准确率已经提升了不少,例如,系统预测,未来两周内,一种饮料在某地能卖出 100 箱,最终销量将会在 70 箱到 130 箱之间。在这样的预测精度下,京东还能保证 95% 以上的现货率和 30 天左右的周转。

在不少品类已经能做到 100% 智能补货后,Y 业务部定下了 2019 年到 2022 年三年的周转规划,目标就是做到 30 天左右的周转——即使和全球头部零售企业相比,这也是领先的周转水平, Costco 和沃尔玛,库存周期分别为 30.4 天和 45.5 天,他们管理的 SKU 数量只有 5000 个和 5 万个。京东则管理了超 1000 万个在库 SKU,周转已经达到 32.4 天。

胡浩总结,为了做到如此短的周转天数,需要做到多个方面的精准:

第一方面是供应链模式的设置,一件商品到底是通过京东大仓送,还是通过沃尔玛门店送最快,这背后需要将京东所有商品 “LBS 化”,即用户在京东 App 上搜索商品时,向用户推送更近的商品,以提升配送效率。

第二方面是构建供应链网络。京东物流构建了多层级的基础设施和仓配网络,包括区域分发中心(RDC,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)、前端物流中心 (FDC,Front Distribution Center) 和 城市本地仓(TDC,Town Distribution Center )。

依托区域物流中心,京东物流构建了全国的八大核心物流枢纽,并构建了一张超过 1500 个仓库的立体多级供应链物流网络, 通过销售预测,把商品放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,实现就近发货。在今年 “618” 期间,全国有超过 95% 区县实现了当日达、次日达的送货时效。

第三方面是要做精准的预测和计划体系。京东目前较高的采购预测度,不仅能给京东自己省下大量成本,也能够帮助商家降低成本,当京东给了商家确定的订单量后,商家就能更加稳定地安排上游生产、工厂人力、运输车辆等。

第四方面是日常的运营动作也要做到精准,当机器给出了预测采购单量时,采购人员要努力做到不提前采,也不延迟采,并且采购的量能够匹配未来销量,能和 “618”“品牌日” 等促销活动相衔接。

最后是要保证供应链体系足够稳定,即商家有足够的库存给京东,并且能保证按时按量送到。为了保证上万家供应商的稳定性,京东还会将各种意外情况考虑进来,适度扩大采购量或者提前采购。

为了进一步降低周转天数,京东内部已经开始减少部分品类的 SKU 数量,并且开始专门为面向企业的业务设立仓库,而不再和零售业务共享仓库,以提升仓库运营效率。

“配” 的能力和 “货” 的能力相辅相成,正是因为京东花费 16 年,组织超 39 万人,投入上千亿元组建起了物流基础设施,京东对内才能高效地调配货物,并且将供应链能力开放给更多企业。

在辛利军看来,京东供应链的目标并不是提升自己的份额,而是帮助整个中国供应链实现数字化,“只有从仓到配都实现数字化,更多企业才能加入到数字化的高速公路上来。”

他举了个例子,在京东到家发布的海博系统上,商家只需要勾选准备上架的商品,就可以自动同步商品规格、照片等,而不用商家一个个手动录入,因为京东今天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标准化商品的数据库之一,一个商品只要在京东售卖,就能直接同步商品数据。

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已经超过 20 年,即使增长几近停滞,整个电商销售额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还是只有 35%。

消费信心的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,大量的消费仍在线下发生,线下的效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,这就需要科技公司牵头,长期投入最苦最累,但可能收益不是最多的事情。

本文作者:晚点LatePost,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ailinghao.com/archives/18079

(0)
上一篇 2023年6月21日 下午6:35
下一篇 2023年6月22日 上午9:17

相关推荐

  • 三江购物手握30亿现金,却无力创新破局?

    如果三江购物想要稳坐宁波区域生鲜连锁品牌头把交椅,必须扬长避短、大胆创新,快速做出改变。 作为阿里投资的生鲜零售连锁超市,三江购物从上市至今在资本市场上的收获颇丰。然而,手握近30亿现金,三江购物似乎并未能交出一份令资本方“惊喜”的答卷。 一是三江购物整体销售规模始终无法持续扩大;二是其始终保持在二、三个点的盈利状态。 值得深思的是,这背后究竟是哪些原因所导…

    2023年5月17日
  • 3C家电漫长的冬天:苹果卷安卓,创业公司卷扫地机|618观察

    走过16年,今年这届618可能意义最为浓厚。 作为疫情后第一个大促,它的表现直接指向经济复苏的力度,也关乎整个消费行业的信心。更重要的,这是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等一众电商巨头密集调整后第一个618,各家都希望借此触底反弹。 多家三方机构的数据显示,今年天猫全行业超过90%以上类目均同比增长,这是个相当不错的信号。从今天开始,36氪未来消费将推出618系列报道,…

    2023年6月10日
  • 2023全球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

    (快消品讯)近日,英国品牌评估机构“品牌金融”(Brand Finance)发布“2023全球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牌价值50强”排行榜(Cosmetics 50 2023)。欧莱雅、雅诗兰黛和妮维雅排名前三位。美国宝洁公司、英国联合利华集团和法国欧莱雅集团的品牌上榜最多。 1、欧莱雅(L’Oreal) 品牌价值:120.27亿美元 所属集团:法国欧…

    2023年5月20日
  • 团店救不了社区团购

    社区团购市场再次拉开了新的序幕。 1、为什么布局团店业务? 在经历多轮激烈竞争和行业整合后,大型互联网团购平台逐步收缩。 曾经颇具影响力的食享会、兴盛优选、橙心优选等平台,或是缩减业务规模,或是走向倒闭。 然而,一些原本在地方运营的中小社区团购平台则通过开设“实体店”,找寻最新的出路。尤其是今年以来,团店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。 兴盛优选在撤出福建社区团购业务不…

    2023年5月17日
  • 追问中国零售,活法还有哪些——2023中国零售创新大会侧记

      零售大咖论道2023中国零售创新大会,探讨新“活法”。 中国经济正缓慢“复苏”,但零售行业仍面临巨大压力。 疫情让原有的商业链条被打破:一是,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;二是,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,这迫使商业进行变革;三是,国内外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叠加,企业经营变得更为复杂。 即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不少零售企业仍主动拥抱变化,…

    2023年6月20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